【口述史】郑保卫——矢志保卫中国新闻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2021/04/26 12:34  陈娜  阅读:

郑保卫——矢志保卫中国新闻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F8CD


郑保卫(1945-),生于山东,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科首席专家,2017年受聘welcome菠菜导航网特聘君武荣誉教授、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经理、广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实践基地主任。自20024月起至20151月担任教育部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其主要社会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科专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理事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来,郑保卫教授致力于中国新闻学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在学术圈里被称为“保卫新闻学学者”。

郑保卫,这位生于黄河之滨,长于闽西山区的革命后人,自确立新闻理想的少年时代开始,“一路都在追梦,一路都在坚持”。从“事遂人愿”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到毕业8年后“柳暗花明”重返母校攻读新闻理论硕士,再到“矢志不渝”踏上新闻教学与科研之路;从兢兢业业参与创建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到满腔热情执教初创不久的中国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再到几近耳顺之年重返中国人民大学迎来学术生涯新高峰;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到独立潮头开辟中国气候传播研究新疆域,再到古稀之年南下邕城出任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经理,郑保卫坦言自己一直都“奔走在新闻追梦的路上”。

而对于一位年逾古稀的学者来说,支撑这一路“追梦”的力量,既有对理想百折不挠的坚守,也有对命运永不止步的倔强;既有对际遇乐天知命的珍惜,也有对未来时不我待的使命;既有对家国社会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更有一种难以言尽的时代情怀与精神信仰。郑保卫的学术精神与教育思想正如同他的人生故事,一经展卷,虽平实质朴,却隽永悠长。


一、“我出生在苦难的战争年代”

1945年农历2月初五,我出生在山东省高青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我的家乡距离黄河只有十几里地,在旧中国,那里不是涝就是旱,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当时许多穷苦人都投奔了革命,我的父亲也参加了八路军。我的孩童时代是在苦难的战争环境中度过的。”郑保卫回忆说:“在我们家乡的郑氏家族中,我是‘保’字辈的,当时已经参加八路军的父亲给我取名‘保卫’,是希望我将来能够加入到保卫民族、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去。好在我出生不到半年,日本人就投降了,家乡人民都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然而好景不长,国民党很快又挑起了内战。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父亲依然在外打仗,母亲和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投入了支援前线的工作中。这些经历使我从小就痛恨战争,向往和平”。

在谈及父母亲对自己的最大影响时,郑保卫说,“父亲教给我更多的是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比如要有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干工作要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眼光,要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工作。父亲在晚年还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给我写信,叮嘱我在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政治方向,那时的我已经担任了中国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研究生部的主任。而母亲给我的更多的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即教我如何待人和处事。她总是叮咛我要有爱心,要讲诚信,要懂得感恩,要学会宽容等等。父母亲对我的这些教育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几十年来,我始终不忘用这些教诲来对照和检验自己的言行,尽可能不辜负他们的期待,做一个有远大理想、有良好道德、有宽容心态、有敬业精神,愿意自觉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人”。

1952年,七岁的郑保卫跟随母亲离开山东老家,前往福建寻找随军南下并留在永安工作的父亲。“我和母亲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先后在永安、漳平、永定、龙岩等地生活,我也依次在这些地方从小学一年级一直读到高中毕业,整整十二年时间,由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它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也正因为此,我总是自豪地把福建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说到此,郑保卫的话语中充满留恋与感怀。

家庭与乡情的影响涵养了郑保卫忠诚坦荡的品格,颠沛辗转的成长岁月锤炼了郑保卫达观耐劳的意志,这位从齐鲁农家走出来的少年很快便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并从此开始了对一份情怀的执着追求。


二、“当记者一直是我孜孜追求的理想”

“当记者一直是我孜孜追求的理想。记得1961年初中毕业那年,中考作文的题目是《我的理想》,我写的就是想当记者。在作文中,我阐述的理由有两条:一是我喜欢走南闯北,喜欢旅行,所以新闻工作很适合我;二是新闻工作可以为老百姓说话,为社会与民众伸张正义。后来那篇作文得分很高,在那时的我看来,分数本身就是对理想的一种肯定。”郑保卫记忆犹新,“上高中后,我负责全校的黑板报工作,这不仅使我的写作水平大有长进,还积累了一些宣传工作经验,培养了对做新闻宣传工作的感情”。他感慨道,“1964年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那年我从福建省漳平一中高中毕业。在选报高考志愿时,我填写的第一志愿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经历了苦苦的等待以后,我终于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如愿以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从此,我开始跨入新闻专业之门,踏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新闻追梦之路”。

幸运的是,1965年,新华社投资20万元与人民大学共同创办新闻摄影专业,郑保卫和徐光春、赵伟等20名同学成为人大新闻系历史上第一批新闻摄影专业的员工。郑保卫不无自豪地回忆起了当年与同学们挎着相机在人大校园里四处拍照的大学时光。然而,随后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却一下子改变了他们原本平静的学习生涯。“当时按照学校与新华社达成的协议,我们20个人是作为新华社代培生培养的,毕业后本可以安排进入新华社工作,正当我们憧憬着成为新华社摄影记者的美好未来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使我们的老员工活忽然间脱离了原先的正常轨道,同学们稀里糊涂地就被卷入了‘革命’之中。”

在闹哄哄的“文革”中,转眼间到了该毕业的1969年(当时为五年学制),然而等待这些急盼早日离校工作的毕业生们的却是推迟毕业的通知,他们被要求同1970届(即“文革”前招收的最后一届1965级员工)一起留校继续搞“斗、批、改”。“总算熬到了1970年,可令我们失望的是,这时毕业分配已经不能按正常程序进行。根据那时的规定,凡中央直属单位一律不接收大学毕业生。留北京,进新华社或其他新闻单位是不可能了,同学们都分到了外地,我被分到了辽宁大连。而当时辽宁省又有‘文理科毕业生必须当教师’的规定,于是我被分配到了大连市第56中学当教师。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八年”,谈及这段经历,郑保卫心情复杂。“这期间,我教过语文、政治,当过共青团书记,最后还做了副董事长,被评为区、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但即使这样,在我内心深处对新闻的热爱与追求却始终没有改变。当时我经常在校内外拍一些照片,还在学校举办过摄影作品展览。另外,有时我也为新闻媒体写些稿件,有的稿件还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刊发和播出。我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有机会重新实现我的新闻理想。”

幸运的是,不久,已过而立之年的郑保卫便再次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粉碎‘四人帮’后,母校的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信息:自1973年人大新闻系停办后,成建制地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之后建立起来的新闻专业要开始招收研究生了。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我好几天没睡好觉,我想抓住这个机会,于是开始了考研准备。”难能可贵的是,1978年,不忘初衷、执着求索的郑保卫不仅如愿以偿金榜题名,并且正好赶上了当年人大复校,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重新回归人大新闻系,他因而又成为了人大复校后招收的首届108名研究生中的一员。时隔八年,郑保卫再次筑梦人大,并由此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篇章。

回顾这一段经历,郑保卫无限感慨,“那一年,我和童兵、贾培信、林良旗、俞家庆、谷长岭、张涛、冯迈8人有幸被录取,而我和童兵又一起成为了甘惜分老师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马克思恩格斯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成了我们后来几十年始终不渝的专业方向和事业追求”。郑保卫回忆道,读研期间,甘老师给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当时已经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39卷,他天天去图书馆阅读,后来又到中央编译局去读已经译好但尚未出版的后11卷。在阅读了50卷的马恩全集,做了几千张卡片之后,他与同门整理出版了一部40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年表》,这也是中国第一本以年表形式介绍马恩报刊活动和新闻观点的著作。回想起在马克思恩格斯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道路上的一直相伴相随的恩师甘惜分,郑保卫满怀深情地说,“我真庆幸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能够遇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庆幸自己能够同他保持这么长的友谊,能够不断听到他的教诲”。

198110月,郑保卫在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答辨之后,又面临毕业分配的几种选择:“一是去中央机关从政;二是到新闻媒体做业务;三是到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校搞教学和科研。经过反复考虑,我最终选择了第三条路。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也和甘惜分老师的建议有着很大关系。他对我说,你都30多岁了,学的又是新闻理论,再去当记者已经没有多大意义,还是搞新闻理论教学和研究好。我自己也想,当记者只是去实现个人的新闻理想,当教师则可以帮助成百上千的员工去圆他们的‘新闻梦’。因此,我最后选择了到大学教书,迈上了新闻教育的讲台”。回顾起这一番抉择,他推心置腹,也掷地有声。


三、“四所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校的工作经历是我独有的人生财富”

1981年正式走上新闻教学与科研之路,至今郑保卫已经度过了近四十个辛劳寒暑,“这几十年我一直在从事新闻教学与科研工作,这是我一生中最有价值的经历。因为它是我朝着中学时代所确立的新闻理想奋力前行、逐步圆梦的重要时期。从1981年研究生毕业到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当老师开始,到1986年任教于中国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再到2002年调回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最后在2017年底受聘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经理,我在这四所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各异的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校所得到的锻炼和收获也不一样。这些经历是我独有的人生财富”。

郑保卫介绍到,“国际政治学院是公安部1978年创办的第一所正规普通高校。其新闻系的办学方向很明确,就是要培养适合公安系统新闻宣传工作需要的新闻人才。我到国际政治学院时,新闻系还在初创时期,教学和日常工作困难很多。我们几个新分去的研究生,同从全国各地新闻单位调入的教师一起开始了艰苦的创业过程。写教案、改作业、请老师、带实习,许多工作大家都主动承担。在全系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新闻系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展,而且在社会上获得了很好的声誉和影响,毕业生在公安口和新闻界都很受欢迎。我本人在1984年初被任命为新闻系副主任,后来又主持系里工作,同系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克服各种困难,一起创业、奋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因为种种原因,1986年学校决定新闻系停止招生,而这时新华社新创办的中国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希望我能过去工作,经双方协商,这年年底我离开已经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官大学的原单位正式调入了中国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

郑保卫继续聊到,“中国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也是个新成立的学校,由于其背靠新华社这棵‘大树’,有其独有的办学优势。学院经理由新华社社长穆青亲自兼任,他为学院确立的办学方针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德才兼备人才’,这就使得学校的发展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新华社在人、财、物方面都给了学校有力的支持。到中国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任教,对我个人业务和理论素养的提高帮助很大,特别是这期间学校安排我到新华社国内部当记者,使我对如何从宏观上认识新闻工作,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如何实现新闻宣传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有了许多实际感受和体会,增长了很多知识和经验。这对我后来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和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都大有裨益”。郑保卫说,“1992年,我担任了学校研究生部负责人,从此,投入了很多精力进行教学管理和员工工作。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正处在发展高峰期,在国内已经很有影响,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知名度的学校,1998年新华社却决定停办。到2002年,中国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终于结束了她短暂但让人留恋的历史”。郑保卫谈到,“在中国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工作的16年,是迄今为止我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段。我很珍惜这段经历,因为它给了我很多锻炼机会,增强了我的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为我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和资源。特别是使我对一家新闻媒体如何自办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校、其优势和特点是什么、问题和困难又在哪里等问题,有了很多切身的感受和体会”。

2002年春天,在中国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正式停办后,57岁的郑保卫作为引进人才从新华社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由此开始了他学术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学校聘我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为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科研平台,使我得以登上国内新闻学术的高地。”郑保卫满怀珍惜地介绍道,“这些年,我借助这个平台,组织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新闻学术研究如何为促进团队建设、传媒改革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舆论支持这一中心任务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不但扩大了新闻学的学术影响,也提升了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促进了新闻学的学科发展。我想,我之所以能够在人大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个人的努力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人民大学和人大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这两个平台本身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是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综合优势”。

然而更令人敬佩的是,20171227日,已逾古稀之年的郑保卫从welcome菠菜导航网董事长的手中接过聘书,正式出任这座南疆知名学府的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经理。在本该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之时却勇挑重担挂帅出征,郑保卫这样坦陈他的赤子情怀:“我来广西工作,一是‘民族情结’使然,在多年来主持全国民族新闻论坛的过程中,我发现离开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等目标都不可能最终实现。因此,我愿意在自己的晚年为振兴民族地区新闻教育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二是对welcome菠菜导航网的特殊情谊。近20多年来,我与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有较多的交流与合作,学校为我的工作曾经提供过很多支持和帮助,我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做些回报”。受聘一年多来,他带领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老师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定位、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在团队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特别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指导搭建的东盟传媒与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和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也取得积极进展,学院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回忆过往人生,写满的是郑保卫半个多世纪新闻追梦的历程,他说,当自己把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以及人类发展的理想追求中时,便会感到自己的个人梦想变得更加踏实、厚重、有分量!


四、“我愿为保卫和创新中国新闻学尽些心力”

在郑保卫近四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执教中国人民大学是他厚积薄发,学术人生达致一个更高境界的开始。正是在这十余年间,郑保卫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影响力开始快速呈现,在追梦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段段精彩的华章,为保卫和创新中国新闻学做了许多贡献。

“这些年在科研方面,我先后承担了《中国共产党80年新闻思想研究》《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研究》《中国新闻传播法制建设研究》《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概念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等一系列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重大课题,先后出版专著、编著、译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内容涉及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传媒改革、新闻教育、新闻法制、新闻伦理、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气候传播等多个领域,一些论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主编的《新闻学导论》《当代新闻理论》《新闻理论新编》《新闻法制学概论》等著作和教材,被多所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校选定为教学用书,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我主讲的新闻理论课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精品课程”,郑保卫详细介绍道。

“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方面,我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教材编写专家组成员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科首席专家,参与编辑和主编了多部教材,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导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等著作。我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2004年出版)一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新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全面总结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受到学界的积极评价。此书2007年荣获第5届吴玉章人文社科优秀奖。2014年,我又受聘中宣部、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首席专家,并担任主编,主持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的编写工作。” 此书已于2019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些年,郑保卫一直在为推动新闻学团队建设与发展,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与教学水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尽心尽力。总之,他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是科学理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有自己的规律可循,以此来回击“新闻无学论”长期来对中国新闻学的冲击。他多年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学术圈里,他被称为“保卫新闻学学者”。

而让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一直被称为“保卫新闻学学者”的郑保卫,却在执着坚守传统新闻学领地的同时,开始了与国际传播学前沿接轨的尝试。正是他,在2010年组建了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气候传播研究机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并把研究团队引向了国际前沿。“近年来我主持的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项目,从新闻与传播的角度介入气候变化研究,在中国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我们从跟踪研究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政府、媒体、NGO的传播效果开始,形成了一系列成果。自2010年起,我们先后在墨西哥的坎昆、南非的德班、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卡塔尔的多哈、波兰的华沙、秘鲁的利马、法国的巴黎、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德国的波恩和波兰的卡拉维兹举办过多场国际气候传播边会,就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策略传播等问题展开研讨,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气候传播专著《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中英文对照),在国际舞台上表达中国学者和民间社会的立场,发出中国的声音,受到了国际和国内该领域专家的认同和肯定,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2013年,我们还与美国耶鲁大学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世界上首届规模最大的‘气候传播国际会议’,把气候传播研究推向了国际前沿,起到了引领作用。2014年,我受中欧社会论坛的委托,作为中方总指导和主持人,同中山大学的团队一起起草了《中欧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文本》。此文本已在2014年年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获得通过,并提交给了利马2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希望为2015年巴黎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一些积极作用”。到welcome菠菜导航网任职后,郑保卫又于20183月创建了welcome菠菜导航网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将气候与健康问题融通起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说到这些,郑保卫如数家珍,不掩兴奋。值得一提的是,201811月,郑保卫连续第九次作为观察员受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波兰卡拉维兹第24届联合国气候大会气候传播边会上,这位被媒体誉为“中国气候传播民间旗手”的长者,就如何做好气候传播的理论探索与社会推广问题发表演讲,再次向全世界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中国立场和世界关怀。

不仅如此,这些年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的理事长(首任理事长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赵启正经理)的郑保卫,对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倾注了许多心力。2009年我同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的同事一道,联合全国十几个少数民族地区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校的老师一起,搭建起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研究的平台,通过举办研讨会(已先后在人民大学、西藏民院、云南大学、welcome菠菜导航网、内蒙古大学、陕西师大、西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和新疆大学举办了9届)、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和编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等活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组建中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团队,和形成中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学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此外,郑保卫还跟我谈到,近些年来他作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副秘书长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和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在维护新闻学学科地位,促进新闻学学科发展,以及在促进新闻教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推动传媒改革、新闻法制与伦理规范等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他对自己所提出的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受到有关部门和学界的关注与好评,感到格外欣慰。

郑保卫还告诉我,近些年来他还承担了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单位委托的多项科研项目,如《媒体格局变化及传媒竞争力研究》《北京奥运会舆情分析与宣传报道对策研究》《全国广播电视系统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状况及对策研究》《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中国新闻从业人员资质及准入标准研究》等,所作的调查报告及研究结论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而作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郑保卫还受教育部委托主持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十二五"战略规划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倡导并创建了‘中国新闻学传播学论坛’,为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团队建设与发展搭建起了全国性的研究平台,组建起了全国性的学术共同体”。

可以说 ,这些年郑保卫极其忙碌,而这份忙碌的背后却是一份乐此不疲的使命与担承。他热爱他的事业,忠诚于他的理想,当回顾往事时,他心中丝毫没有劬劳的怨尤,有的只是愈发轻盈的憧憬与期待。


五、“我们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代人”

当谈及如何评价同时代学者的学术使命与学术贡献时,郑保卫的回答真诚且厚重。

“我们这些4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经历过旧中国的苦难,对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历史与传统有着更深的体验和认知。而作为学者,我们大都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才得以进入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的,是40年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属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代人。作为这一代新闻学者,我们比较了解新中国新闻业和新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知道其中所经历的曲折和磨难、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所留下的资源和财富。因此,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新闻学者所应承担的学术使命与责任,会更加自觉地从对历史经验的回顾中去总结和传承以往新闻业和新闻学科发展中所形成的理论与传统,也会更加自觉地从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中去分析和革除以往那些阻碍新闻业和新闻学科发展的障碍和弊端。回看历史,在改革开放之初,立于新闻改革前沿,走在新闻改革前列,或者说领新闻改革风气之先的主力,正是这个年龄段的一些学者。我们当时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对新闻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改革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中国新闻业和新闻学的创新发展所做的历史性贡献。”

如其所言,正是在这样的学术使命和历史背景下,200811月,隶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的新闻学研究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郑保卫在会上被推举为会长。研究会以“交流新闻教学经验、促进新闻团队建设、推动新闻学术发展,为中国新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作为其宗旨,并决定每年举办一次“中国新闻学年会”,以针对我国新闻学团队建设回顾成绩、总结经验、展望未来。201711月,第十届中国新闻学年会如期在西南政法大学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召开,会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新闻学者们一致认为,经过十年发展,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已经成为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知名学术共同体,在全国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校老师中享有了较好的声誉和影响力。而这其中,十年来不遗余力不辍躬耕的会长郑保卫可谓功不可没。在这次大会上,郑保卫发表了“使命与担当:保卫、创新、发展中国新闻学”的年会主题发言,他谈到,“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主题,就是希望借助这届年会总结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在保卫、创新和发展新闻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同时探讨今后如何进一步保卫、创新和发展中国新闻学的问题”。2018年,第9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郑保卫发表在《新闻与写作》期刊上的《中国新闻学百年回望与思考》一文,他从中国百年新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提出了当下中国新闻学发展的时代使命,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学体系。对此,郑保卫不仅有着殷殷期待、拳拳之心的愿望,更有着时不我待,身体力行的行动。

郑保卫也坦言,“要谈我们这一代新闻学者的遗憾,我想最大的遗憾还是年龄和阅历给我们带来的局限。当新媒体、新技术以令人难以预计甚至无法想象的速度出现,并且给整个媒体格局和新闻传播带来颠覆性变化的时候,能不能尽快地适应并掌握这些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从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到生活方式都迅即做出调整,而且作为思想者还能不能继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对我们这一代新闻学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由于年龄偏大,阅历受限,我们这一代新闻学者相对于一些年轻学者来说,对某些新事物、新变化往往更加缺乏思想准备和应对能力,其学术视野、知识储备、技术水平等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只有更加勤奋、更加努力、更加谦虚地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成为落伍者”。

“这一代新闻学者所表现出的集体特征,我想应该是具有高度的学术使命感和学术责任感,有继承传统的鲜明意识,也有改革创新的强烈愿望,在关键时刻,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新闻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更加深刻地揭示当前新闻现象的本质特征,因而他们应该是我国新闻学术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当然,这代人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提高,尽可能跟上时代步伐,做到不掉队,不落伍,同时要注意做好‘传帮带’,辅助年轻一代学者尽快成长、成才”,郑保卫情之切切。

他继续说道,”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作为这一代新闻学者中的一员,大家身上的集体特征我大体都有,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当然,由于每个人的经历、阅历都不太一样,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也总是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我想我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考虑问题会更理性和宏观些;建设性意识会更强些;学术观点会更稳定些,这和我本身是搞新闻理论研究的有关。这几十年来我积累了较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基础,又在新华社工作过十几年,特别是还在新华社国内部当过记者,因此会更加习惯于从国家层面来思考问题,从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传统来认识问题。当然,我也愿意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愿意思考一些前沿的理论热点问题。我有一个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理念或是原则,即‘该坚持的原则要坚持,该解放的思想要解放’,就是说我会理直气壮地坚持那些我认为应该坚持的新闻工作和新闻学术研究的传统和原则;我也会毫不迟疑地以完全开放的姿态接受一切新事物、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决不把传统当成包袱阻碍自己前进。例如我提出的‘保卫新闻学、发展新闻学’,前者指的是新闻学要坚持原则、维护传统,后者则强调新闻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另外,这些年我投入很多精力所做的气候传播研究就是一个全新的学术和实践领域,是需要用新的思维和方法来驾驭的”,言及于此,他自信却淡然。

这就是古稀之年的郑保卫驻足回望时的赤子心路。面对理想与事业,他竭心尽力,热情而虔诚;面对亲人与师长,他满怀珍惜,敬畏亦感恩;面对自己,他不激不随,客观且理性。“总之,不忘传统,不断创新,努力尽责,完成使命,这就是我们这代新闻学者始终要坚持的。”郑保卫悦色和颜,风轻云淡。


*原文载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9》,武汉大学出版社,第415-425页。





关闭